姚海仁每年腊月要打3000公斤年糕 这一打就是50年
年糕上的“福” 来自传承了300年的印章
临近年关,新塘街道的居民姚海仁又开始忙着打年糕了,今年已经是他打年糕的第50年。由于姚师傅技术娴熟、打出来的年糕味道纯正,在萧山,他已小有名气。从腊月开始,他每天排场子给一户户人家打年糕。前两天,姚师傅一行6人来到了湘湖社区,由于这两天打的年糕全部是给老年人和小孩子吃的,所以他也准备尽尽自己的心意,并不打算收钱。
姚海仁在揉搓米粉
姚海仁做好的年糕不仅供自家食用,还会送给亲朋邻里,与大家共享。“如果哪一年没有做,定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少了什么。”姚海仁告诉记者。分食年糕已经成为腊月里的一种仪式和情怀,他乐意让家家户户尝到他的手艺,好像吃过了年糕,年味儿也就更浓了。
300多年前的年糕福印仍在使用
姚海仁说,自己制作年糕的技术还是爷爷手把手教的。13岁的那年,他第一次抡起木槌砸向雪白的米粉团发出“砰”一声的时候,便与年糕结下了与米粉团一样黏稠醇香的缘分。
那时,他还不懂为什么父辈们每年这个时候忙里忙外,花费那么多心思在年糕上。只是,父辈们将冒着热气的年糕揪下来一点给嘴馋的自己时,他满口说着:“好吃,我还要吃。”
爷爷语重心长对他说,不光要自己觉得好吃,要让更多的人吃到这美味。
从此,姚海仁便学着像爷爷一样备米粉、蒸米粉、将米粉放在石缸里,学着大人开始一锤一锤打年糕。
时光荏苒,曾缠着爷爷吃年糕的少年早已是一位技术娴熟、小有名气的老师傅了。姚海仁说,许多社区每年都请他过去制作年糕。于是“砰砰砰”的打年糕声便传递在萧山的各个社区之间。
让姚海仁欣慰的是,他的儿子和徒弟也学会了这一技术,是制作年糕的一把好手。来湘湖社区制作年糕的这天,他和其他5位姚家人早上四点钟起床,一起冒着寒风雨雪赶到湘湖社区,早上八点左右开始做年糕,要不停歇地做到下午四点,第二天再继续。
打好的年糕被他的同伴团成了一个圆圆的团子,这时,他拿着福印准备给圆圆的团子刻上“福”印。姚海仁说,这枚用来给年糕加点“福”的福印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是家传的印章。只见木质的印章和金属质地的章柄,都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显得十分古朴。到今天,它已送出过无数份祝福。姚海仁从先辈手里接过它,在隆冬里为湘湖社区的居民们送来暖心的祝福。
传统年糕的制作过程 并不简单
年糕的制作是一项大工程。
几天前,社区工作人员就已经购买了原料,准备了器材。制作年糕的主要原料是米粉,分为两种,一种是糯米粉,另一种是粳米粉。
姚海仁将2.5公斤的糯米粉和5公斤的粳米粉混合,再加入两大碗水搅拌。少部分接触到水的米粉便团成了颗粒较大的米粉团,其余米粉也微微湿润了。姚海仁把大颗粒米粉团单独挑拣出来,放在盆里备用。
然后将一口双耳大铁锅置于炉灶上,在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再放上一只木桶。姚海仁使用的是半米多高的大木桶,主要用它来蒸米粉。与众不同的是,木桶的底部并非常见的木板,而是一个人工架上去的锥形的铁器,其表面覆盖了一层白色纱布。姚海仁在纱布上抹了一层盐,然后倒入刚刚拣出来的大颗粒米粉团,再将其余米粉一层一层均匀地铺上去,蒸15分钟到20分钟。
“可别小看蒸米粉这一过程,看着简单做起来难,米粉揉搓的力道、火候的把控以及对时间的判断等等,一点都马虎不得。年糕做得好不好全看米粉蒸得好不好。这一切没有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还不好掌握呢。”姚海仁一边说一边观察木桶里的米粉,时不时用筷子戳几下,直到米粉飘出独特的香味,才示意伙伴把蒸好的米粉拿去敲打。
刚刚蒸好的米粉粘成一块,冒着热气又软又糯极为诱人。师傅们把熟米粉移入石缸之中。灰黑色的石缸是社区居民珍藏了多年的,历经岁月洗礼,仍不减其风采。它安静地容纳了雪白的米粉团和木槌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木槌有半人高,锤头很长,入石缸很深,可以与年糕充分接触。打年糕是一个力气活儿,年糕的黏性很强,砸下去的木槌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拔出,身强力壮的成年男子打十几下,往往就精疲力竭了。所以打好一份年糕通常要换2到3人。年糕越打越黏 ,所以男人们在打年糕的时候总会喊“啊嘿!啊嘿!”的劳动号子。只有经过“千锤百炼”的年糕才能拥有Q弹美好的口感。
经过几十次击打之后便可以把年糕取出来,放到垫着纱布的桌面上压制成型。师傅们会在手上抹上一点植物油或者水,以确保年糕不粘手,再用力把它压扁,制成圆饼状。每次取出来的年糕分量也很有讲究,一般都是2公斤左右,压扁之后的面积大概像一只小脸盆那么大。做好的年糕“画龙点睛”地敲上一枚红色福印,这样一份带福气的年糕就做成了。
打年糕最费力气,一般情况下,姚海仁带着团队一天最多能打100公斤年糕,这样下来,一个月大概要打3000公斤。
浓浓年味 都打在了这年糕上
在萧山,有一句俗语是“吃了年糕年年高”。因此食用年糕被人们赋予许多美好的寓意,孩子吃了能长高,老人吃了能高寿,青年吃了能高升,大家都能得到好福气。
这两天,湘湖社区将长寿的福气和美好的祝愿送给老寿星们。身体硬朗的老人大多会亲自过来取;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社区工作人员将一一送“福”上门;对于部分不在家的老人,工作人员也会贴心地致电告知。将年糕赠予孩子,便是期待他们茁壮成长。此外春节吃年糕还有家人团圆相聚之意,原本分散四处的人们在腊月里陆陆续续地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
“传统年糕,寓意多么好啊,年年高升。年糕是我们家族几代人的接力,几百年的积淀了。”姚海仁说,萧山的每个镇街里都有自己曾经的踪影,趁着自己还能干活儿,要多跑一些地方多做年糕,让萧山人都能吃到自己的年糕。
而传统老手艺带来的正宗、温暖纯手工年糕,也萦绕在萧山人的舌尖上。(记者 李小荣 实习生 沈逸柔 通讯员 杜雯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