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旧版 | 设为首页 萧山网 - 瓜沥网
您的位置:萧山网首页 > 瓜沥网 > 文化旅游 > 正文内容

十里老街

时间:2013-10-30 10:24:29   来源:   

   

老街中街鸟瞰。(资料图片)  

●古迹今览    

说起瓜沥镇坎山,熟悉或到过坎山的人,第一反应就是它的十里老街。    

十里老街位于坎山东侧,南起宋代古海塘的塘上,沿坎山直河西侧蜿蜒而下,在稍有扭转的微弯中直奔北端,与萧山东西走向的北塘河连接,全长号称10里,因而被称为“十里老街”。对此,民间曾有这样的流传:“萧山老街数坎山,塘上起步带中饭,双板桥头弯一弯,下街还有大半爿。”说的就是这条街的古老和绵长。    

对于坎山十里老街的形成,今天百岁以上的老人都很难说清,更何况没有一个圆满的“完整说”。但大凡“街”的孕育与诞生,往往都伴随这个区域的交通便捷、商业发达、交换集中,从而造就贸易往来的集市——街。而这些“前置”条件,旧时的坎山恰恰都具备了。    

宋代景佑年间,为摆脱钱塘江潮的肆虐与浸害,智慧勇敢的萧山人就尝试筑堤拒潮,率先在浸害最频繁的西兴与坎山之间始筑北海塘。到了清康熙年,钱塘江主流改道,潮水由现今的赭山与海宁之间出入,坎山北端的江滩日渐淤涨,形成广袤的滩涂。由此,百姓在这片崭新的沙地开垦种养,发展生产,培育商品。接着,人民尝试在古海塘上建筑商埠,用来商品交换。以后,随着江潮向北日渐退却,当地和外来的商人在此歇脚,沿着塘上北流的坎山直河,一路北进,潮退店驻,日积月累,终于造就了南承古塘,北抵运河的坎山十里长街。    

十里老街基本成型于明末清初。从临街建筑的房屋最能体现,大都是两层或一层的街面房,房子极低,其屋檐高个子伸手可及。一些两层楼房的,大抵是下面店面上面住房。房子开间极小,其宽度大多在3-4米,一般店堂大都是“地搁板”。街面极窄,南北街,东西店,由朝东朝西构成的街面,最窄的跨面仅有七八米,若举头仰望,两边伸出的屋檐中间仅为“一条缝”,即便是最宽的地段,大约也不会超过二三十米。街道地面铺的全是一色的青石板、青石条,长短阔窄不一,最长的可达三四米,短的仅几十厘米,地面光滑得晴天都会打滑。所有店铺,一律砖木灰石结构,“人”字梁、“斗拱”架、“月牙”瓦、粉墙黛顶,极目远望,显得极为古朴厚重。    

十里老街的市面格局,呈现一种三段式,即:闹——静——闹——静——闹——静的三起三伏。以塘上为起头的“闹”,除了百货店、生产资料、副食品等商铺外,最显重要与特色的是运输业、盐行、米行等,这与其船闸埠头的地理位置十分吻合。塘上朝北一转弯不出几百米,街面就转入了静,该段大多是一般居民住宅,店铺极少。以“双板桥”著称的是中街的第二波“闹”。“双板桥”是由两块长约三四米,宽七八十厘米,厚二三十厘米的巨石铺设而成,地下穿越一条东西走向的溪沟,当然晴天是见不到流水的。坎山唯独也最具影响的照相馆、旅馆、邮电所等落脚在中街。接着又是一华里的冷街,在这段冷街中唯独耀眼的是同泰当,不仅上百间的典当房让人震撼,且该典当资金雄厚、信誉口传,在萧山、特别是在南沙一带具有很大的名声。    

以“大道地”为中心是下街的第三波“闹”。“大道地”是一个有宽阔道地的地方。一条极窄延伸过来的街,到了“大道地”,街面忽然开阔,呈现一个开口向东边的喇叭口,街长约有五六十米。这段“大道地”,各种店俱全,从早到晚人流不息,尤其是每天早上,临街摆摊、堆、担的农副产品,鸡鸣鸭叫,卖者的吆喝,买家的讨价还价,间或偶尔的斗嘴与动手,行人往往无法挤过这一段。下街有名的店站有坎山医院、坎山花边收发站、中西药店、理发店、下街饭店,还有钱庄、商会等。而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同兴布店这家百年老店,相传店主原本做陶瓷生意,后转业经营布店,因其价格公道、货色纯正、待客真诚热情而名声远播。过了“大道地”和收购站,往后又是冷街了。这段冷街显得较长,约有3里路,直至街梢头北塘河(原称大湾头)桥头,街尾还有一个粮站、一个棉花收购站和正大棉花加工厂。    

十里老街,一些宅第名弄名人为其增色不少。最具代表性的像塘上的中华弄、下街的孙家弄等,宅第台门如塘上的施家台门、中街的戴家台门等,都是极具影响的地方。从这些弄堂中走出去的坎山子民,让后辈敬仰生威,如从施家走出去的施今墨,1906年从北京京师法政学院一毕业就加入同盟会,1917年就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后弃政从医,孙中山病重时,他参加会诊并提出反对开刀意见。又如从绅士门第出去的杨之华,早年参加威震中外的五四运动,与瞿秋白结为夫妻后,她更加坚定革命,发动、组织妇女参加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妇女运动的先驱。    

十里老街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以“龙”起首,以“庵”结尾。这个“龙”就是位于塘上顶端的龙图殿。这是建于清代的极小的庙,内有四大金刚各类神像一个不缺,虽说名声没有像地藏寺、极乐寺般大,但早先的香火也十分旺盛,木鱼敲击与善男信女的诵颂声不绝于耳。它的建筑很特别,无墙、无门遮挡,南北过往的行人,透过粗大的木栅栏,内列的各个陈设与佛像便一览无余。与龙图殿起首对应的是街尾的东蓍草庵,这座建于清嘉庆十五年的庵堂,总体较龙图殿大些,建有前后殿,还有厢房阁楼,庵前还有“万年台”,庵内列有宋时治水功臣张老相公与张夏及观音等神像。    

坎山十里老街,至今仍形迹可见,那古老的建筑,陈旧的街铺,崎岖的街路,深深的庭院,幽静的石弄,厚实的台门……当你行走在这样古朴的老街上,仿佛穿行在时光的隧道,它是那样静谧,那样幽远,那样深邃与多情。(洪献耕)  

本站编辑:洪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