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微信

【40年,40个家庭故事】1991年 我家用上自来水

2018年11月8日 9:27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人物:应长根

  职业:新街广播站

  新闻背景:“西水东调”自来水供水工程一期工程的二期通水,惠及新街到红垦农场、红山农场、赭山、南阳及劳改支队等十余个镇街农场的老百姓。

  那时家家有口井

  自来水很金贵

  应长根是土生土长的新街人,1978年高中毕业后,他回到家乡沿江村小学教书。那时农村几乎每家都有口大水缸,生活用水主要“仰仗”河水,辅以井水和天落水,洗菜洗衣等都是在河埠头解决的。

  由于萧山东片的土地是百余年来江水和海潮相互作用形成的沉积沙地,井水中含盐、含碱量较高,味呈咸苦涩,时间久了,烧井水的水壶里还会结一圈水垢。

  当时,村民们在房顶装上毛竹或白铁皮制成的檐沟,方便收集雨水。这样收集起来的“天落水”冲刷了房屋顶上的尘土鸟粪后会很浑浊,要留在缸内澄清后才能使用。

  1985年,应长根到了乡广播站工作。“乡镇府里也有一口井,平时做饭烧水都要用吊桶从井中汲水。后来,领导出面跟乡里的啤酒厂协商出资了十万元,乡政府和一些乡办企业以及镇上约150户家庭喝上‘头口’金贵的自来水。”

  “西水东调”惠民众

  家里通自来水仍“省着用”

  改革开放后,萧山东片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印染、轻纺、食品、饮料、糖酒等行业需要大量高质优质水源,但四周没有符合条件的水源,阻碍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89年5月,当时的萧山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西水东调工程的文件。当时,新街外片的沿江、盈中、华丰村等六个村属“西水东调”一期工程二期的受益地区,但安装自来水需要每户自费出资1000元。

  “这在当时几乎是一家人全年的收入,我们广播站通过拉横幅、开宣传车下村入户宣传,结果只有种苗木先富起来的约三分之一村民出资安装了。”应长根清楚地记得,1991年春节前,自己家中通了自来水,但只在做饭烧饭时才舍得用,平时洗洗涮涮还是用井水更多。他笑称,对普通农户来说,那个时候自来水仍然很金贵,就好像用油一样,一户人家也就装一两个水龙头,平时都省着用。

  农村越来越富裕

  自来水实现全覆盖

  改革开放春风吹过萧然大地,萧山的农村地区也渐渐富裕起来了。“我们新街不少种植苗木的村民都发家致富了,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不少农户都建起了小别墅,告别了茅坑,把马桶引进了门。”应长根说,短短两三年的时间,村民们对安装自来水的态度就发生了根本改变——从最初的抗拒安装,变为主动要求安装。

  “当时要求装自来水的农户太多了,安装水龙头的师傅实在忙不过来,到后来都需要预约了。”在应长根的印象里,1993年前后,整个新街的自来水就实现了“全覆盖”,从此家家户户都装上了水龙头,彻底告别河水、井水,自来水成为百姓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在应长根看来,新街农村的“用水史”实际上是整个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民生活水平提升的一个缩影。到2000年以后,应长根家就很少用井水了,所有生活用水全是自来水。

  “也不像老底子喽,用水还心疼那点水费。”应长根笑道,今年他家又重新装修了一番,他让师傅把家门口早已不用的那口井封掉了。

作者:文/记者 周颖 摄/记者 丁毅  
编辑:姚晨曦

相关新闻

萧山网版权声明

    根据萧山网与萧山日报社和萧山广电局的合作协议,萧山网拥有萧山日报、萧山电视台、萧山人民广播电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的网上独家发布权,版权均属萧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萧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图片新闻

头条推荐

视频推荐

新闻 即时报 专题 视频 教育 房产 理财 家居 健康 汽车 钱塘新区 网络问政 湘湖社区 北干楼宇 钱塘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