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文教卫 > 

萧山健儿:东京残奥会,我们来了!

[ 文教卫 ]    
2021
08-23
08:40

奥运会余温犹存,残奥会的号角即将吹响。三名萧山残奥健儿即将登上东京残奥会的舞台,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残疾人运动员在游泳、坐式排球两个项目上展开激烈角逐。

虽然有着身体上的“不完美”,但他们谱写了一个个“我能!我也行!”的传奇篇章,用越挫越勇的拼搏精神完美诠释了奥林匹克运动精神,更用无所畏惧的乐观主义告诉大家:生命和梦想不会残缺,残疾人也能赛出自己的风采。

萧山大力推广残疾人竞技体育

萧山健儿出征东京残奥会

8月19日,我区残疾人游泳运动员徐海蛟和王李超出征东京。“这两天适应情况如何?”“适应得挺好的,现在每天上下午各游一个半小时,强度不大,主要是吃好睡好休息好,储备体力保持水感。”徐海蛟说,他将参加S8级男子400米自由泳、100米自由泳、100米蝶泳,男子SB8级100米蛙泳、男子SM8级200米混合泳以及接力比赛。王李超则将参加男子S5级50米蝶泳、50米自由泳、50米仰泳、100米自由泳以及接力比赛。

同样参加残奥会的游泳项目比赛,为什么徐海娇参加的是S8级,而王李超参加的是S5级?S8级和S5级有何区别?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孙海军介绍,残奥会比赛项目中,运动员的运动级别以一个英文字母加上一个数字组成。“英文字母代表比赛项目,数字则是残疾类别中的级别,根据残疾人截肢不同或运动功能受损程度不同分级,数字越小代表残疾情况越严重。以游泳为例,S代表游泳(Swimming),5和8则代表不同的残疾程度。”

“为了保证比赛中尽可能公平、公正和安全的竞争,残奥会比赛之前要对参赛选手的残疾情况和运动能力进行评价,不同障碍程度的运动员将被分入不同级别进行比赛,确保运动员之间的公平公正。”孙海军说。

那么,残奥会上的游泳、坐式排球项目有什么不同?残疾人游泳运动和普通人游泳运动一样,不同的是他们要克服自身的不足,去完成和常人一样的比赛。比如视力障碍的运动员通过对水线的触觉,把握游行方向完成比赛;肢体残疾的运动员,在游泳中只能使用单手/单脚,或者只有双手/双脚游行等。与正常人相比,残疾人运动员需要克服身体的不平衡和各种障碍完成比赛,有更强的感染力。

残奥会坐式排球比赛方式也与奥运会排球比赛方式基本相同,但有部分特殊规定,比如坐式排球的比赛场地小于6人排球比赛场地;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需坐在地上,其臀部必须保持与地面接触,不允许站立和行走;在没有妨碍对方完成技术动作的情况下,允许队员的手和脚越过中线;防守队员可以直接拦截发球等。

运动员只要达到截肢、脑瘫、脊髓损伤以及其他肢体残疾的最低分级标准,又符合坐式排球规则,“一个队最多有12名队员,包括最多两名最低限度残疾的队员,场上6名队员中可以包括最多一名最低限度的残疾队员”,即可参加坐式排球比赛。

比常人更艰苦的竞技之路

东京残奥会,将是坐式排球运动员周灿明第4次登上残奥会的舞台。对正常人来说,排球是一项体力消耗巨大的运动,对残障人士而言,难度就更大了,因为都靠手和臀而不是双腿,平时训练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刚开始我一窍不通,就跟教练一个一个抠动作,每天练习6小时左右。后来被招募进国家队之后,我每天都要进行7小时左右的高强度训练,有时候手被磨破了皮,臀部也常常被磨得流血。”周灿明说。

和周灿明一样,初习游泳时,王李超没有一点游泳基础,常常严重呛水,可他并没有因此退缩。启蒙教练蔡汉良回忆,区残联每年暑假都会组织一批学生来区文旅体发展服务中心训练,作为游泳教练他经常需要帮助队员们进行一些技术训练,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李超。

“王李超是训练最刻苦的运动员之一。他没有双臂,游泳全部靠腿完成,因此比常人的训练要更能吃苦。”蔡教练回忆说,训练之初,因为没有双手,王李超不知道游泳时该怎样发力、用哪块肌肉发力,“我就把自己的双手绑起来,掌握游泳技巧之后再教他。之后,他根据指导一边辛苦地锻炼双腿力量,一边模仿我的动作技巧,最终一步一步地把成绩提升上去。”

周灿明和王李超的训练方式,是我区残疾人运动员日常训练生活的缩影。日前,在区特殊教育学校和区文旅体发展服务中心,一群小小运动员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训练。这是2021年萧山区青少年残疾人运动员暑期集训现场,共有19名9岁至16岁的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的青少年参加,其中田径组10人,游泳组9人。

“注意节奏,变速!”一轮练习过后,教练在泳池旁,一边向队员喊话,一边打着手语。“游泳与其他项目不一样,因为是在水里,很多动作要领只靠说或者打手语是无法完全理解的,必须手把手地教。比如单臂的运动员,得让他们知道手掌摆动的正确位置,怎么滑动才能配合双腿游得更快。”

残奥健儿要克服身体上的缺憾,打磨技术,磨炼意志,在赛场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付出要比常人多得多。

萧山这样选拔残疾人体育苗子

区残联的工作人员说,残疾人特别是青少年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能鼓励他们走出家门、结交朋友、融入社会,通过运动,增强健身意识,提高竞技水平。我区为加强残疾人竞技体育人才梯队建设、推广与普及残疾人竞技体育、备战各类残疾人竞技比赛一直不懈努力着,培养和输送了董何伟、钱金枝、徐海蛟、王李超、周灿明等一批优秀的残疾人运动员,他们在国内外赛场上摘金夺银,为省市和国家争得了荣誉,就是很好的证明。

事实上,残疾人能参加的体育运动很多。“比如截肢及其他肢体残疾的运动员主要适宜参加田径、游泳、乒乓球、射击、举重等10多项运动;视力障碍的运动员适合盲人门球、盲人乒乓球、足球(五人制)等运动;智力障碍的运动员适合田径、游泳、足球、排球、柔力球等10多项运动;听力障碍的运动员则可以参加所有的体育项目。”

在这些运动项目里,游泳和田径比较受残疾人运动员的欢迎。其中,游泳适合各类残疾人运动员参加,包括肢体残疾、视力障碍、智力障碍等。萧山残疾人运动员在上述两个项目上取得的成绩也最好。比如2005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第二十届聋奥会上,当时就读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钱金芝获跳高第四名,三级跳远第五名;沈国林获跳高第五名,三级跳远第四名。

“一般学生招进学校之后,我们首先会根据他的残疾程度看适合哪项运动,再进行针对性训练。”孙海军说,学生刚进来时就是一张“白纸”,学校会先对他们进行基础教学:一方面根据运动员的自身情况控制他们的运动量,另一方面也会更耐心、细致地进行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教学,再向上级输送具有培养价值的苗子,进行更专业、更系统的训练,提升他们的竞技水平。

苗子选拔是发展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基础。历年来,区残联一直将“赛事选拔+日常选拔”作为日常的工作机制,并努力将其制度化。充分利用赛事发现残疾人运动员苗子,在区文旅局的支持和配合下,区全民运动会增设了残疾人田径、游泳比赛,在区教育局的支持和配合下,区中小学生运动会增设了残疾学生比赛项目,通过比赛来选拔残疾人运动员苗子。

此外,区残联还聘请经验丰富的退休体育老师作为教练员,每周末对选拔出来的体育苗子进行训练,形成集训与散训相结合的常态化训练模式,从而保障了训练的质量和效果。

“我们还与区教育局联合发文,在全区中小学校中的残疾学生中进行挖掘和培养体育苗子,并对带训的老师进行补助,对出成绩的苗子进行奖励。”区残联工作人员说,2017年我区就出台了《萧山区残疾人文体活动经费管理办法》,2020年又出台了《萧山区残疾人竞技性活动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对残疾人在训练期间、竞赛期间、赛后奖励等方面进行经费调整。

除了赛事选拔外,区残联还结合日常工作选拔残疾人体育苗子,实现残疾人苗子选拔工作的常态化。比如,在去镇街开展相关工作时,发现有身体条件适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低龄残疾人,工作人员都会上前咨询了解情况,动员其参加体育训练等等。

通过一系列选拔活动,我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残疾人体育人才库和优秀运动员人才库,进一步解决残疾人竞技体育人才的后续储备问题。


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 项亚琼 记者 童宇倩 通讯员 沈利琴 徐锋  

编辑:蔡少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